煤炭“去產能”下一步 應著重于“新老更替”

近日,無論產地價還是港口煤炭交易價均有所下降。“看各產地的出礦價,兩個月的時間內也是有所下降,不同地區、不同煤質的降幅不同,總體在30—50元/噸之間。產地的煤價降幅高于北方港口,但也不高,基本是在6%—7%之間。”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副研究員周健奇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據記者了解,自9月28日起,神華、中煤率先對北方港口市場煤價格下調10元/噸。9月29日起,大同煤礦集團下調北方港口市場煤價格10元/噸。10月1日起,陽煤下調本部鐵路市場電煤價格10元/噸,晉煤市場電煤價格下調10元/噸。
截至目前,已有神華、中煤、同煤、山西焦煤、陽煤、潞安等近30家煤炭企業主動調降煤價,其中山煤集團還兩度降價。煤炭價格見頂信號愈發清晰,煤炭價格進入穩步下降通道。
當前煤炭價格在平穩中小幅下降
“與往年比較,10月份的煤價多會呈現上漲趨勢,例如2016年,漲幅約為6.5%。但也有特殊情況,如2015年10月份的煤價就是下降的,這與當年經濟總體下行的趨勢相符合。所以說,當前的煤炭價格是在平穩中小幅下降。”周健奇表示。
為何今年煤價沒有上漲,周健奇認為有兩個原因。
第一,供需結構平衡。經濟發展保持平穩、先進產能加快釋放、高品質進口煤的進口量較快增長、下游環保不達標企業加速淘汰,在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我國煤炭市場供需結構趨于平衡。
第二,宏觀調控發揮了一定作用。包括不再執行“276工作日”制度、及時采取保持煤炭價格平穩的引導性措施、繼續執行電煤計劃價格等,對穩價發揮了一定作用。
據記者了解,當前,受能源結構調整、能源科技進步加快影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繼續保持較快增長。
數據顯示,2017年前三季度清潔能源發電保持快速發展,核電、風電、太陽能發電量同比分別增長18.8%、21%和31.6%,增加發電量735億千瓦時,替代煤炭消費超過3000萬噸。
“進入供暖期后,煤炭價格預計還會有小幅上漲,但在總體供需保持平衡的情況下漲幅不會很大。如果不發生嚴重的煤炭安全生產事故、不出現極端惡劣天氣,預計2017年的煤炭價格水平會低于2016年,全年價格波動幅度較小,價格水平處于2010年以來的中游。”周健奇表示。
“去產能”成效表現在三個方面
煤炭是“去產能”的大戶,十八大以來,煤炭去產能穩步推進。
在周健奇看來,我國煤炭行業“去產能”的成效是比較顯著的,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從實際產能壓減總量看,已超出計劃目標,產能嚴重過剩矛盾得到有效緩解。2016年實際壓減量超過2.9億噸以上,超出計劃16%。2017年1—7月份,壓減量已經高達1.28億噸,完成年度計劃的85%,仍然存在全年超額完成計劃目標的可能性。今年前三季度,原煤產量29億噸左右、進口煤總量2.05億噸、煤炭消費量31億噸左右,市場供需保持平衡,煤炭產能嚴重過剩矛盾有效緩解。
其次,煤炭企業效益大幅回升,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奠定了微觀基礎。煤炭供大于求的矛盾有效緩解后,煤炭價格較快回升。當前的環渤海灣動力煤價格指數與本輪下行周期時的最低價格相比上漲幅度接近60%。2017年以來,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利潤總額累計同比增速保持在3位數字以上,銷售利潤率持續兩位數增長。利潤的大幅回升讓煤炭企業的改革與發展有了時間和空間。
再次,“去產能”漸趨平穩,沒有出現大的突發事件,今年以來的煤炭價格波動幅度也相對較小。在連續兩年的時間內大幅度退出4.5億噸左右產能,由此帶來的“人”的問題和“債”的問題非常棘手,但都得到了妥善處置,并沒有引發大規模的群體事件或金融危機。煤炭價格在2016年較大幅度波動上行后,在2017年相對平穩。雖然自2017年以來也出現了一定幅度的上揚,但與2010—2016年相比波動幅度并不大,目前的價格甚至略低于年初。
“新老更替”還要講究一定的布局
“十三五”及今后一個時期,是煤炭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煤炭行業要深入研究如何增強煤炭產業的創新能力,加快形成以科技進步、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為基礎的競爭新優勢,推動煤炭產業向產業鏈高端發展。
周健奇認為,下一步的“去產能”工作應著重于“新老更替”。
一方面,要加大力度退出資源不足、煤質不好、深度開采的低效礦井;另一方面,要鼓勵先進產能加速釋放。而且,“新老更替”還要講究一定的布局,在保障全國產能結構優化的同時,也要兼顧局部供需的特色。在本地存量產能大量甚至幾乎是全部退出,但增量開采滯后、不足甚至沒有增量的地區,要做好結構性保供。
“這些地區本身是耗煤大省,有些還是向鄰近耗煤大省供應能源的重要節點。一是對于本地仍然有較豐富儲量的地區,盡快做好先進產能接續工作。二是對于本地已經沒有高效供應能力的地區,可著手開展動態儲備。”周健奇強調。

熱門資訊
視頻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