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天保衛戰”不該對煤化工“一刀切”
2018年6月13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次部署實施藍天保衛戰3年行動計劃。會議指出,要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順應群眾期盼和高質量發展要求,在“大氣十條”目標如期實現、空氣質量總體改善的基礎上,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和長三角地區等重點區域為主戰場,通過3年努力進一步明顯降低細顆粒物濃度,明顯減少重污染天數。
伴隨著藍天保衛戰在各地打響,污染防治驟然成為當地政府前所未有的緊迫任務。在此背景下,一些地方政府不約而同地一刀切向能源化工企業。煤化工更因與煤沾邊而遭遇圍剿打壓。
一股腦嚴禁,無條件限產
2018年6月上旬,陜西省出臺《陜西省2018年錯峰生產實施方案》,明確6月1日至8月31日、11月15日至次年3月15日分別為夏季和冬季錯峰生產時間。其中,夏季借峰生產期間,關中地區石油化工行業實施限產20%左右(以設計生產能力核算,下同),煤化工、焦化行業分別限產15%和20%;冬季錯峰生產期間,關中地區焦化企業限產30%,石油化工、煤化工行業限產20%……這是陜西省為落實《鐵腕治霾打贏藍天保衛戰3年行動方案(2018~2020年)》的重大舉措。
不僅如此。根據該方案,今后幾年,陜西省要率先關停搬遷關中核心區企業,重點壓減煤化工等企業產能;禁止在關中核心區新建、擴建和改建煤化工等項目,力爭用3年時間,將全省煤炭消費量壓縮1500萬噸。
“關中核心區包括了西安、咸陽、寶雞、渭南、銅川,以及楊陵農業示范區等陜西主要經濟區,不僅存續有大量傳統煤化工項目,也建成并布局了不少現代煤化工項目。這個方案的發布和實施,會對關中地區現有煤化工企業的生產經營與提質增效產生重大影響,也將對陜西省能源化工行業產生不利影響。”陜煤集團基建部副部長楊忠緒表示。
據記者了解,類似政策在全國并不鮮見。甚至可以說,那些擁有煤化工產業的地區在改善大氣環境的努力中,幾乎都拿煤化工開刀。
在北京,原國家環保部于2017年8月21日印發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至2018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規定:京津冀及污染通道內的2+26城市,每年10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將焦化企業出焦時間延長至36小時以上,位于城市建成區的焦化企業出焦時間需延長至48小時以上。
在山西,2018年5月30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印發《山西省大氣污染防治2018年行動計劃》,稱要在2018年6月底前,基本完成煤化工等重點行業的揮發性有機污染物治理;焦化行業自2019年10月1日起,所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顆粒物、揮發性有機污染物執行更加嚴格的大氣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標準。主要煤化工基地晉城市要求在全市范圍內實施總量控制,不再新建包括煤化工在內任何涉排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項目。
在河南,2017年6月15日,河南省政府下發《關于打好轉型發展攻堅戰的實施方案》,要求包括河南平煤藍天化工有限公司在內的152家危化品企業(不少為煤化工企業)按規定時間搬遷入園。
在內蒙古,2017年6月30日印發的《內蒙古自治區2017年度大氣污染防治實施計劃》規定:嚴禁審批煉焦、電石等新增產能項目,加快推進化工、焦化、電石等行業提標改造進度,預期不達標的堅決依法關停。
在河北,2018年1月下發的《河北省藍天保衛戰3年作戰計劃和冬季清潔取暖3年規劃》明確:2018年至2020年,該省將對河北陽煤正元化工有限公司等煤化工企業限量生產,對大型焦化企業錯峰生產。同時要求中小煤化工企業在冬季取暖季的4個月時間內全面停止生產,包括河北金石化工有限責任公司、河北新化股份有限公司、陽煤深州化工有限公司等35家危化品企業被要求搬遷改造。
在天津,2018年6月14日,天津市發布《天津市2018年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要求化工(含煤化工)等行業現有企業以及在用鍋爐,自2018年10月1日起,執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顆粒物和揮發性有機物特別排放限值;采暖期間,焦化等重點行業實行差異化錯峰生產,涉及大宗原材料及產品運輸的重點用車企業實施秋冬季錯峰運輸。
北方地區煤化工遭遇了政策打壓,南方省市煤化工同樣不受待見。
2016年9月,《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出臺。在這個涵蓋了205萬平方公里國土面積,涉及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云南、貴州等11個省市的《綱要》中,包括煤化工在內的危化品項目被給予最嚴格限制和控制。
在安徽,2018年2月出臺的安徽省印發《2018年安徽省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工作任務》中,要求每年12月1日至次年2月底,化工、焦化等行業實施錯峰生產,重污染天氣期間加大限產比例。
在湖北,2018年5月,湖北省出臺文件,嚴禁在長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線1公里范圍內新建布局重化工及造紙行業項目,并列出了沿江重化工項目搬遷、整改清單和時間表。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經有超過10個沿江省市制定了詳細的化工企業關停并轉數目及總體目標。
至此,在始發于京津冀地區、擴大到全國各地的藍天保衛戰中,包括現代煤化工和傳統煤化工在內的整個煤化工產業成了被打擊圍剿的重災區。
“一刀切”后患無窮
記者在采訪中,聽到許多業內人士表達了同樣的態度:治污減霾、改善環境是利在當代、造福子孫的善舉,我們舉雙手贊成。但在霧霾成因未徹底搞清楚之前,就不分青紅皂白地將煤化工列入高污染行業并對其圍追堵截,不僅會影響地方經濟健康發展,治污減霾也很難收到預期效果。
2018年4月18日,河北省石化協會組織召開該省重點石化企業座談會。會上不少企業呼吁政府不要對煤化工搞“一刀切”,更不應動輒就要求企業搬遷、限產、停產,而應給予那些投入了大量資金、配置了先進環保設備、實現環保達標的企業區別對待,以達到鼓勵先進、淘汰落后的目的,收到環境治理效果。
相比河北省的溫和反應,陜西省煤化工企業的反響更加激烈。
“煤化工裝置由多種先進技術集成,能夠集中處理廢氣、廢水和廢渣,實現‘三廢’資源化利用和能源梯級利用,已經被驗證并公認為煤炭高效清潔利用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在中國中長期仍將以煤為主要能源的現實條件下,健康有序地發展煤化工,才是減少甚至避免煤炭大量粗放使用帶來環境影響的良策。”陜西延長石油集團煤化工首席專家李大鵬對記者說。
他以延長石油集團開發的煤提取煤焦油與制取合成氣一體化(CCSI)和煤提取煤焦油與制甲烷一體化(CCMI)技術為例。兩技術的核心單元是在同一個反應器內完成煤的熱解反應及半焦的氣化反應,再以空氣及水蒸汽作為氣化劑,煤粉在上端的熱解區進行快速熱解生成煤焦油、半焦末;煤焦油進行深加工生產高附加值清潔油品或化工產品;半焦末返回到下端的氣化區氣化成熱值1200千卡/立方米、有效氣含量超過35%的合成氣;合成氣既可直接進入鍋爐燃燒,也可經脫硫、除塵凈化后作為燃氣輪機的燃料進行發電,或者經甲烷化生產清潔能源——天然氣,最終實現煤炭高效、清潔、高附加值利用。
不僅如此。中低溫熱解轉化過程能夠最大限度阻滯煤炭分子中的有機硫、有機氮向氣相中轉移,相當于實現了燃燒前的脫硫脫硝。而熱解處理后的粗合成氣,其有效組分只有一氧化碳和氫氣,進鍋爐燃燒后所產生的氮氧化物濃度僅相當于燃煤煙氣中的20%~25%。因此,運用CCSI技術,其煙氣中的煙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分別較燃煤發電削減99.95%、80%和71%以上;若將粗合成氣除塵凈化后進入燃氣輪機發電,則可直接實現超凈排放。
“這樣的技術,明明是治霾良策,怎么反倒成了打壓對象?”李大鵬想不通。
陜西北元化工集團有限公司負責人表示,在2017至2018年冬季供暖期間,公司按要求實行錯峰生產,水泥回轉窯系統負荷率降至66.1%,水泥粉磨站系統負荷率降至20%以下。由于水泥生產所用原料主要是爐渣、粉煤灰、脫硫石膏等固體廢渣,低負荷率運行后,這些廢料無法全部妥善處理,反而造成了資源浪費并加重了污染。這表明對企業簡單地壓產、限產、錯峰生產,其效果可能適得其反,甚至會加劇大氣環境污染。
陜煤集團蒲城清潔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管理層認為,對需要連續運行的大型化工裝置限產或錯峰生產,既缺乏科學常識,還會陡增諸多隱患和風險。2017至2018年冬季供暖錯峰生產期間,該公司不僅減少了聚烯烴產量11萬噸、減少營業收入7.9億元,還因低負荷率運行,使產品單耗直線上升。其中,噸烯烴耗甲醇由滿負荷時2.9噸增至3.3噸,耗水由24噸增至33噸,電耗由1420千瓦時增至1840千瓦時。同時,低負荷率運行還導致裝置大幅波動,操作與控制難度增大,安全環境風險加大。另外,由于裝置低負荷率運行時,系統難以實現熱平衡,所需熱量只能通過加大鍋爐負荷率與出功率,導致公用工程消耗增大,鍋爐煙氣排放不減反增。
陜煤化工集團總經理梁玉昆說:“對化工生產特性了解的人都知道,化工裝置負荷率越低,裝置的穩定性就越差,安全環境風險和單位產品的綜合能耗就越高,企業整體風險就越大。因此,為了治污降霾,就要求能源化工企業限產或錯峰生產,其效果必然會南轅北撤。”
陜煤集團榆林化學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張小軍從另一個角度分析認為,一刀切地要求企業限產停產搬遷,這是政府管理出了毛病,卻要企業吃藥。他說,比如我原來所在的企業,渭化集團自建廠以來,始終合規生產經營,其排放一直符合各階段標準和法規。現在忽然說其安全防護距離不達標責令搬遷。這明明是政府規劃有問題,或者壓根就沒有科學的長遠規劃,現在卻來折騰守法合規企業,這和醫生尚未診斷出病因就胡亂開藥有什么區別?這樣做怎么能夠真正治污降霾?
環保與煤化工不是冤家
令人欣慰的是:業內的建議、質疑和關注已經得到積極回應。
2018年6月27日,在國務院印發的《打贏藍天保衛戰3年行動計劃》中,明確提出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宜電則電、宜氣則氣、宜煤則煤、宜熱則熱。
“國務院的這個文件,既沒有要求煤化工在內的能源化工企業錯峰生產或在某一時段減負荷生產,也沒有對包括煤化工在內的能源化工企業一刀切地打壓和限制,而是要求新項目應滿足區域、規劃環評要求,對存續項目分類進行入園升級搬遷、就地升級改造、依法停產整治(排放未達標企業)。這并沒有封堵先進煤化工技術的推廣應用和優秀煤化工企業的成長與發展空間。”一位業內專家表示。
石油和化學規劃院高級工程師、能源化工處處長韓紅梅建議業內借鑒山東省的做法。她介紹,山東是化工大省、用煤大省、煤化工大省,也是京津冀大氣污染防治2+26城市重要省份,治污減霾壓力比全國大多數省份都大。但面對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和治霧減霾的重壓,該省并未像有些省份那樣對“兩高一資”行業簡單粗暴地關停并轉或一刀切地限制打壓,而是在大量詳實調研的基礎上,統籌兼顧、做好規劃、區別對待、分類分階段實施,不僅收到了顯著的大氣環境治理效果,也避免了能源化工行業大起大落。
據了解,2017年,山東省啟動了為期5年的化工產業安全生產轉型升級專項行動,對全省工業園區集中排查清理,對符合區域及產業規劃、配套到位的園區認定公示;對不符合區域及產業規劃、配套到位的園區根據情況規范整改或取締。同時明確:新建煤化工等項目一律進入正規園區;經排查達標排放企業,分批分次限期搬遷入園;排放不達標企業,堅決整改、取締、關停。2018年6月28日,山東省公布了首批符合標準要求的30家化工園區和1家專業園區。截至目前,山東省已經關閉轉產了包括數10家煤化工企業在內的558家化工企業,停產整頓企業數量達2109家。
“搬遷入園提質改造令企業受益匪淺。”山東魯西集團副總經理張雷的話驗證了韓紅梅的說法。
據他介紹,魯西集團原來由分散在陽谷、平陰、東阿等地的11家企業組成。根據山東省政府統一部署,近幾年,魯西集團累計投資260億元,將這些企業陸續退城入園,在聊城重組建成了煤化工、氯堿、氟硅、新材料一體化循環經濟產業鏈,形成年產90萬噸尿素、140萬噸復合肥、40萬噸燒堿、22萬噸甲烷氯化物、10萬噸氯磺酸、8萬噸氯化芐、5萬噸氯化石蠟、72萬噸雙氧水、2.5萬噸碳酸二甲酯、10萬噸二甲基甲酰胺、20萬噸甲酸鈉、20萬噸甲酸、20萬噸丁醇、17萬噸辛醇、20萬噸己內酰胺、7萬噸尼龍6、6.5萬噸聚碳酸酯生產能力,使企業規模化、集約化、一體化、多元化的優勢凸顯,盈利能力和發展后勁顯著增強。
“同魯西集團一樣,煙臺萬華集團、青島雙星集團、濱化集團、明化集團等大化工企業均通過退城入園,開辟了新的發展空間,獲得了更高水平的發展。這足以表明,基于實事求是、科學決策的化企搬遷,絕非簡單的危險搬家,能令煤化工企業脫胎換骨、令地方增收減排。”張雷感慨。
更多的專家認為,綜合考慮,中國現階段不僅不應限制打壓煤化工發展,還應堅定不移地規范、支持、促進煤化工,尤其是現代煤化工高水平有序發展。
其一,煤化工絕非污染排放和霧霾元兇。2017年,中國煤炭消費總量27.12億噸(標煤,下同),其中,煤化工用煤2.4億噸,僅占全國煤炭消費總量的8.8%。經過幾十年發展,能耗高、污染重的小焦化、小化肥、小甲醇、小電石裝置已經全部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以先進氣流床、流化床為龍頭的大型甲醇、合成氨裝置以及大型密閉電石爐。這些裝置的尾氣均經過凈化處理并實現了資源化利用。特別是現代煤化工,集成了諸多先進技術裝備,整體技術水平國際領先,大氣污染物排放更少。
其二,煤化工可以提供清潔的固體能源如脫硫脫焦油后的半焦,又能提供凈化后的水煤氣、合成氣、天然氣以及高品質清潔油品,幫助相關企業節能減排。從這個層面講,煤化工才是煤炭高效清潔利用最有效的途徑,理應給予鼓勵和支持,不斷提高煤化工用煤比例,而非限制打壓。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韓文科近日表示,根據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完成的整車運行和臺架實驗,煤制清潔柴油與國Ⅴ標準柴油相比,可使尾氣中排放的一氧化碳、細顆粒物、氮氧化物和碳氫化合物分別降低24%、49%、12%和34%。從這個層面講,各界應對煤化工重新認識。在生態環境可承受的范圍內,適度有序發展煤化工不僅現實可行,還有助于有關行業節能減排,減少用煤污染物排放,促進治霧減霾和大氣污染防治。
記者了解到,不久前,倪維斗等50位院士專家在呈報給國務院的一份題為《關于推進燃煤發電產業升級、強化機組深度高峰能力、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納水平,以推進節能減排的建議》的報告中指出:2017年,我國火電平均供電煤耗已經降至309克標煤/千瓦時,與歐洲相同,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但若采用CCSI技術對現有亞臨界機組實施改造,或者新建以CCSI技術為龍頭的煤化工耦合超超臨界發電機組,將大幅降低燃煤發電行業煙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這表明:CCSI技術不僅能夠實現煤化工裝置本身的清潔生產,還能極大地削減火電行業的污染物排放,有助于治污降霾。
伴隨著藍天保衛戰在各地打響,污染防治驟然成為當地政府前所未有的緊迫任務。在此背景下,一些地方政府不約而同地一刀切向能源化工企業。煤化工更因與煤沾邊而遭遇圍剿打壓。
一股腦嚴禁,無條件限產
2018年6月上旬,陜西省出臺《陜西省2018年錯峰生產實施方案》,明確6月1日至8月31日、11月15日至次年3月15日分別為夏季和冬季錯峰生產時間。其中,夏季借峰生產期間,關中地區石油化工行業實施限產20%左右(以設計生產能力核算,下同),煤化工、焦化行業分別限產15%和20%;冬季錯峰生產期間,關中地區焦化企業限產30%,石油化工、煤化工行業限產20%……這是陜西省為落實《鐵腕治霾打贏藍天保衛戰3年行動方案(2018~2020年)》的重大舉措。
不僅如此。根據該方案,今后幾年,陜西省要率先關停搬遷關中核心區企業,重點壓減煤化工等企業產能;禁止在關中核心區新建、擴建和改建煤化工等項目,力爭用3年時間,將全省煤炭消費量壓縮1500萬噸。
“關中核心區包括了西安、咸陽、寶雞、渭南、銅川,以及楊陵農業示范區等陜西主要經濟區,不僅存續有大量傳統煤化工項目,也建成并布局了不少現代煤化工項目。這個方案的發布和實施,會對關中地區現有煤化工企業的生產經營與提質增效產生重大影響,也將對陜西省能源化工行業產生不利影響。”陜煤集團基建部副部長楊忠緒表示。
據記者了解,類似政策在全國并不鮮見。甚至可以說,那些擁有煤化工產業的地區在改善大氣環境的努力中,幾乎都拿煤化工開刀。
在北京,原國家環保部于2017年8月21日印發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至2018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規定:京津冀及污染通道內的2+26城市,每年10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將焦化企業出焦時間延長至36小時以上,位于城市建成區的焦化企業出焦時間需延長至48小時以上。
在山西,2018年5月30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印發《山西省大氣污染防治2018年行動計劃》,稱要在2018年6月底前,基本完成煤化工等重點行業的揮發性有機污染物治理;焦化行業自2019年10月1日起,所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顆粒物、揮發性有機污染物執行更加嚴格的大氣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標準。主要煤化工基地晉城市要求在全市范圍內實施總量控制,不再新建包括煤化工在內任何涉排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項目。
在河南,2017年6月15日,河南省政府下發《關于打好轉型發展攻堅戰的實施方案》,要求包括河南平煤藍天化工有限公司在內的152家危化品企業(不少為煤化工企業)按規定時間搬遷入園。
在內蒙古,2017年6月30日印發的《內蒙古自治區2017年度大氣污染防治實施計劃》規定:嚴禁審批煉焦、電石等新增產能項目,加快推進化工、焦化、電石等行業提標改造進度,預期不達標的堅決依法關停。
在河北,2018年1月下發的《河北省藍天保衛戰3年作戰計劃和冬季清潔取暖3年規劃》明確:2018年至2020年,該省將對河北陽煤正元化工有限公司等煤化工企業限量生產,對大型焦化企業錯峰生產。同時要求中小煤化工企業在冬季取暖季的4個月時間內全面停止生產,包括河北金石化工有限責任公司、河北新化股份有限公司、陽煤深州化工有限公司等35家危化品企業被要求搬遷改造。
在天津,2018年6月14日,天津市發布《天津市2018年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要求化工(含煤化工)等行業現有企業以及在用鍋爐,自2018年10月1日起,執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顆粒物和揮發性有機物特別排放限值;采暖期間,焦化等重點行業實行差異化錯峰生產,涉及大宗原材料及產品運輸的重點用車企業實施秋冬季錯峰運輸。
北方地區煤化工遭遇了政策打壓,南方省市煤化工同樣不受待見。
2016年9月,《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出臺。在這個涵蓋了205萬平方公里國土面積,涉及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云南、貴州等11個省市的《綱要》中,包括煤化工在內的危化品項目被給予最嚴格限制和控制。
在安徽,2018年2月出臺的安徽省印發《2018年安徽省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工作任務》中,要求每年12月1日至次年2月底,化工、焦化等行業實施錯峰生產,重污染天氣期間加大限產比例。
在湖北,2018年5月,湖北省出臺文件,嚴禁在長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線1公里范圍內新建布局重化工及造紙行業項目,并列出了沿江重化工項目搬遷、整改清單和時間表。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經有超過10個沿江省市制定了詳細的化工企業關停并轉數目及總體目標。
至此,在始發于京津冀地區、擴大到全國各地的藍天保衛戰中,包括現代煤化工和傳統煤化工在內的整個煤化工產業成了被打擊圍剿的重災區。
“一刀切”后患無窮
記者在采訪中,聽到許多業內人士表達了同樣的態度:治污減霾、改善環境是利在當代、造福子孫的善舉,我們舉雙手贊成。但在霧霾成因未徹底搞清楚之前,就不分青紅皂白地將煤化工列入高污染行業并對其圍追堵截,不僅會影響地方經濟健康發展,治污減霾也很難收到預期效果。
2018年4月18日,河北省石化協會組織召開該省重點石化企業座談會。會上不少企業呼吁政府不要對煤化工搞“一刀切”,更不應動輒就要求企業搬遷、限產、停產,而應給予那些投入了大量資金、配置了先進環保設備、實現環保達標的企業區別對待,以達到鼓勵先進、淘汰落后的目的,收到環境治理效果。
相比河北省的溫和反應,陜西省煤化工企業的反響更加激烈。
“煤化工裝置由多種先進技術集成,能夠集中處理廢氣、廢水和廢渣,實現‘三廢’資源化利用和能源梯級利用,已經被驗證并公認為煤炭高效清潔利用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在中國中長期仍將以煤為主要能源的現實條件下,健康有序地發展煤化工,才是減少甚至避免煤炭大量粗放使用帶來環境影響的良策。”陜西延長石油集團煤化工首席專家李大鵬對記者說。
他以延長石油集團開發的煤提取煤焦油與制取合成氣一體化(CCSI)和煤提取煤焦油與制甲烷一體化(CCMI)技術為例。兩技術的核心單元是在同一個反應器內完成煤的熱解反應及半焦的氣化反應,再以空氣及水蒸汽作為氣化劑,煤粉在上端的熱解區進行快速熱解生成煤焦油、半焦末;煤焦油進行深加工生產高附加值清潔油品或化工產品;半焦末返回到下端的氣化區氣化成熱值1200千卡/立方米、有效氣含量超過35%的合成氣;合成氣既可直接進入鍋爐燃燒,也可經脫硫、除塵凈化后作為燃氣輪機的燃料進行發電,或者經甲烷化生產清潔能源——天然氣,最終實現煤炭高效、清潔、高附加值利用。
不僅如此。中低溫熱解轉化過程能夠最大限度阻滯煤炭分子中的有機硫、有機氮向氣相中轉移,相當于實現了燃燒前的脫硫脫硝。而熱解處理后的粗合成氣,其有效組分只有一氧化碳和氫氣,進鍋爐燃燒后所產生的氮氧化物濃度僅相當于燃煤煙氣中的20%~25%。因此,運用CCSI技術,其煙氣中的煙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分別較燃煤發電削減99.95%、80%和71%以上;若將粗合成氣除塵凈化后進入燃氣輪機發電,則可直接實現超凈排放。
“這樣的技術,明明是治霾良策,怎么反倒成了打壓對象?”李大鵬想不通。
陜西北元化工集團有限公司負責人表示,在2017至2018年冬季供暖期間,公司按要求實行錯峰生產,水泥回轉窯系統負荷率降至66.1%,水泥粉磨站系統負荷率降至20%以下。由于水泥生產所用原料主要是爐渣、粉煤灰、脫硫石膏等固體廢渣,低負荷率運行后,這些廢料無法全部妥善處理,反而造成了資源浪費并加重了污染。這表明對企業簡單地壓產、限產、錯峰生產,其效果可能適得其反,甚至會加劇大氣環境污染。
陜煤集團蒲城清潔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管理層認為,對需要連續運行的大型化工裝置限產或錯峰生產,既缺乏科學常識,還會陡增諸多隱患和風險。2017至2018年冬季供暖錯峰生產期間,該公司不僅減少了聚烯烴產量11萬噸、減少營業收入7.9億元,還因低負荷率運行,使產品單耗直線上升。其中,噸烯烴耗甲醇由滿負荷時2.9噸增至3.3噸,耗水由24噸增至33噸,電耗由1420千瓦時增至1840千瓦時。同時,低負荷率運行還導致裝置大幅波動,操作與控制難度增大,安全環境風險加大。另外,由于裝置低負荷率運行時,系統難以實現熱平衡,所需熱量只能通過加大鍋爐負荷率與出功率,導致公用工程消耗增大,鍋爐煙氣排放不減反增。
陜煤化工集團總經理梁玉昆說:“對化工生產特性了解的人都知道,化工裝置負荷率越低,裝置的穩定性就越差,安全環境風險和單位產品的綜合能耗就越高,企業整體風險就越大。因此,為了治污降霾,就要求能源化工企業限產或錯峰生產,其效果必然會南轅北撤。”
陜煤集團榆林化學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張小軍從另一個角度分析認為,一刀切地要求企業限產停產搬遷,這是政府管理出了毛病,卻要企業吃藥。他說,比如我原來所在的企業,渭化集團自建廠以來,始終合規生產經營,其排放一直符合各階段標準和法規。現在忽然說其安全防護距離不達標責令搬遷。這明明是政府規劃有問題,或者壓根就沒有科學的長遠規劃,現在卻來折騰守法合規企業,這和醫生尚未診斷出病因就胡亂開藥有什么區別?這樣做怎么能夠真正治污降霾?
環保與煤化工不是冤家
令人欣慰的是:業內的建議、質疑和關注已經得到積極回應。
2018年6月27日,在國務院印發的《打贏藍天保衛戰3年行動計劃》中,明確提出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宜電則電、宜氣則氣、宜煤則煤、宜熱則熱。
“國務院的這個文件,既沒有要求煤化工在內的能源化工企業錯峰生產或在某一時段減負荷生產,也沒有對包括煤化工在內的能源化工企業一刀切地打壓和限制,而是要求新項目應滿足區域、規劃環評要求,對存續項目分類進行入園升級搬遷、就地升級改造、依法停產整治(排放未達標企業)。這并沒有封堵先進煤化工技術的推廣應用和優秀煤化工企業的成長與發展空間。”一位業內專家表示。
石油和化學規劃院高級工程師、能源化工處處長韓紅梅建議業內借鑒山東省的做法。她介紹,山東是化工大省、用煤大省、煤化工大省,也是京津冀大氣污染防治2+26城市重要省份,治污減霾壓力比全國大多數省份都大。但面對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和治霧減霾的重壓,該省并未像有些省份那樣對“兩高一資”行業簡單粗暴地關停并轉或一刀切地限制打壓,而是在大量詳實調研的基礎上,統籌兼顧、做好規劃、區別對待、分類分階段實施,不僅收到了顯著的大氣環境治理效果,也避免了能源化工行業大起大落。
據了解,2017年,山東省啟動了為期5年的化工產業安全生產轉型升級專項行動,對全省工業園區集中排查清理,對符合區域及產業規劃、配套到位的園區認定公示;對不符合區域及產業規劃、配套到位的園區根據情況規范整改或取締。同時明確:新建煤化工等項目一律進入正規園區;經排查達標排放企業,分批分次限期搬遷入園;排放不達標企業,堅決整改、取締、關停。2018年6月28日,山東省公布了首批符合標準要求的30家化工園區和1家專業園區。截至目前,山東省已經關閉轉產了包括數10家煤化工企業在內的558家化工企業,停產整頓企業數量達2109家。
“搬遷入園提質改造令企業受益匪淺。”山東魯西集團副總經理張雷的話驗證了韓紅梅的說法。
據他介紹,魯西集團原來由分散在陽谷、平陰、東阿等地的11家企業組成。根據山東省政府統一部署,近幾年,魯西集團累計投資260億元,將這些企業陸續退城入園,在聊城重組建成了煤化工、氯堿、氟硅、新材料一體化循環經濟產業鏈,形成年產90萬噸尿素、140萬噸復合肥、40萬噸燒堿、22萬噸甲烷氯化物、10萬噸氯磺酸、8萬噸氯化芐、5萬噸氯化石蠟、72萬噸雙氧水、2.5萬噸碳酸二甲酯、10萬噸二甲基甲酰胺、20萬噸甲酸鈉、20萬噸甲酸、20萬噸丁醇、17萬噸辛醇、20萬噸己內酰胺、7萬噸尼龍6、6.5萬噸聚碳酸酯生產能力,使企業規模化、集約化、一體化、多元化的優勢凸顯,盈利能力和發展后勁顯著增強。
“同魯西集團一樣,煙臺萬華集團、青島雙星集團、濱化集團、明化集團等大化工企業均通過退城入園,開辟了新的發展空間,獲得了更高水平的發展。這足以表明,基于實事求是、科學決策的化企搬遷,絕非簡單的危險搬家,能令煤化工企業脫胎換骨、令地方增收減排。”張雷感慨。
更多的專家認為,綜合考慮,中國現階段不僅不應限制打壓煤化工發展,還應堅定不移地規范、支持、促進煤化工,尤其是現代煤化工高水平有序發展。
其一,煤化工絕非污染排放和霧霾元兇。2017年,中國煤炭消費總量27.12億噸(標煤,下同),其中,煤化工用煤2.4億噸,僅占全國煤炭消費總量的8.8%。經過幾十年發展,能耗高、污染重的小焦化、小化肥、小甲醇、小電石裝置已經全部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以先進氣流床、流化床為龍頭的大型甲醇、合成氨裝置以及大型密閉電石爐。這些裝置的尾氣均經過凈化處理并實現了資源化利用。特別是現代煤化工,集成了諸多先進技術裝備,整體技術水平國際領先,大氣污染物排放更少。
其二,煤化工可以提供清潔的固體能源如脫硫脫焦油后的半焦,又能提供凈化后的水煤氣、合成氣、天然氣以及高品質清潔油品,幫助相關企業節能減排。從這個層面講,煤化工才是煤炭高效清潔利用最有效的途徑,理應給予鼓勵和支持,不斷提高煤化工用煤比例,而非限制打壓。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韓文科近日表示,根據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完成的整車運行和臺架實驗,煤制清潔柴油與國Ⅴ標準柴油相比,可使尾氣中排放的一氧化碳、細顆粒物、氮氧化物和碳氫化合物分別降低24%、49%、12%和34%。從這個層面講,各界應對煤化工重新認識。在生態環境可承受的范圍內,適度有序發展煤化工不僅現實可行,還有助于有關行業節能減排,減少用煤污染物排放,促進治霧減霾和大氣污染防治。
記者了解到,不久前,倪維斗等50位院士專家在呈報給國務院的一份題為《關于推進燃煤發電產業升級、強化機組深度高峰能力、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納水平,以推進節能減排的建議》的報告中指出:2017年,我國火電平均供電煤耗已經降至309克標煤/千瓦時,與歐洲相同,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但若采用CCSI技術對現有亞臨界機組實施改造,或者新建以CCSI技術為龍頭的煤化工耦合超超臨界發電機組,將大幅降低燃煤發電行業煙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這表明:CCSI技術不僅能夠實現煤化工裝置本身的清潔生產,還能極大地削減火電行業的污染物排放,有助于治污降霾。
掃碼在手機端打開頁面
來源:中國煤化工雜志 (責任編輯:安愛)
|推薦圖文|
隨時隨地查看資訊
熱門資訊
視頻新聞
點擊排行